工控網首頁
>

應用設計

>

物聯網技術智能環保體系

物聯網技術智能環保體系

2013/11/11 14:00:27

  所謂環保物聯網是指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智能運用。其目的在于通過綜合應用傳感器、紅外探測、射頻識別等裝置技術,實時采集污染源、生態等信息,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從而達到促進污染減排與環境風險防范、培育環保戰略性新型產業等方面的目的。我國環境保護領域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廣泛采用傳感器、RFID等物聯網相關技術,具有良好的物聯網運作基礎,對實現物聯網在環保領域的深度運用提供了先決條件。

  一、 構建環保領域物聯網體系
  物聯網作為一個系統,與其它網絡一樣,也有其內部特有的架構。其結構主要有三層:一是感知層,即通過RFID技術、傳感器、二維碼等物聯網底層傳感技術,對物體信息的實時獲取,并通過傳感網絡;二是網絡層,即通過將 互聯網、3G網絡、短波網等多種網絡平臺的融合,構建物聯網網絡平臺,將感知層采集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至環保信息中心,并對數據清理、整合、匯總,處理各種機械或人工造成的異常,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及數據融合技術實現對采集信息價值的深度提煉;三是應用層,即把感知層采集的信息,根據各功能模塊需要進行智能化處理,實現污染的早期預警、治理的自動調節、環保信息的實時發布等環保物聯網應用功能,并補救各種不穩定的技術結構,和程序、硬件和網絡的錯誤,以及調整數據采集傳感器不穩定的工作環境。
  二、開發智能化處理功能
  物聯網技術應用的目的在于,通過廣泛采集的數據,運用數據挖掘等智能化技術,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篩選和提煉,為決策層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決策依據。所以,數據的智能化處理是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本質特征之一。任何領域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如果缺乏智能化開發,都不能充分發揮物聯網技術優勢。充分發揮物聯網智能化優勢,對環境監測進行智能化處理,將簡單的環境監測數據提煉為各有價值的統計數據,至少可以達到以下兩點目的。
  一方面,延長污染預警時間。傳統的方式在數據到達信息中心后,根據各項數據,對比預警指標,從而得到預警信息。傳統的環保預警方式的實時動態監測能力不強,面對緊急狀況下的環境污染問題處理能力不足,對預警監測的精確度、穩定性甚至下一步采取防污措施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要發揮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優勢,根據實時監控的環保數據變化,分析污染發展趨勢,推算達到預警指標的時間和趨勢,充分延長污染監測的預警時間。
  另一方面,為環保部門治理環境污染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環境污染并不是孤立、無序的,對大多數環境污染的治理都具有一定的經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根據環境變化的區域、時間、事件等信息,根據已有的環境治理經驗,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及規律,提出治理環境污染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提供污染治理的可靠方式,縮短環境治理決策周期,降低人工決策風險。
  三、 實現自動化控制作用
  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中的應用,不能單單對數據進行采集然后傳輸至環保部門信息處理中心。除了要達到對環境污染提前預警和智能決策之外,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在污染擴大之前,自動對污染做出早期處理,緩解或阻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擴大。
  物聯網的特征之一,就是實現數據采集設備與自動控制設備之間的信息互通,自動控制設備根據采集數據,結合已輸入的自動處理程序,從而實現快速的自動處理,形成類似于感受器到神經反射弧的條件反射機制。
  環保領域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可以通過將環境保護區域內,布置的環境感應裝置與控制裝置連接,構成信息傳輸整體網絡,通過加載智能芯片,使環保設備具備獨立計算及控制能力,構成自動控制系統。當污染達到一定指標時,自動控制系統自動采取一系列措施,達到快速調節污染的目的。實現環保的自動化控制功能,也是為了緩解信息中央處理部門的工作壓力, 在緊急狀況下,為下一步治理工作延長處理時間。
  四、強調簡易化發展方向
  在環保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首先應強調物聯網的簡易化發展,使環保物聯網技術設備朝微型化發展,適應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環保需要。比如將物聯網技術投入垃圾桶的檢測、垃圾車的控制、生活污水的處理等生活方面,不能僅將物聯網用在大型的環保項目中。
  當前,在水資源、空氣、土地等方面的環保工作已有突出的成績,但在日常生活環保方面的發展并不是非常明顯。隨著人們物資生活的不斷豐富,生活污染問題也隨突顯出來,迫切需要新技術改善生活環境?,F階段,物聯網技術發展處于初步階段,智能化、自動化等方面有一定的應用基礎,RFID標簽、紅外線感應等物聯網底層技術應用具有結構簡單、目的明確、智能運用條件低等優勢。在生活環境污染控制方面,物聯網技術需求突出。
  環保物聯網技術發展,要充分開發物聯網底層技術的專業化功能,形成產業規模,降低總體成本。通過提高智能芯片嵌入技術的應用,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時,有利于改造已有的環保設施設備,便于智能芯片的更換和淘汰,適應多樣化環保功能需要。
  五、提高抗損壞能力屬性
  在部分省市,物聯網技術的運用已投入到環保領域當中,作用明顯,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物聯網設備的耐用性問題也越發突出。在環保領域,大多數物聯網傳感設備需要長期暴露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水源等自然環境中,這會對物聯網傳感設備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垃圾收集、生活污水處理、工業廢氣的檢測等污染較嚴重的區域,對傳感設備的損害程度十分嚴重。物聯網設施設備的耐用性問題,是目前制約其在環保領域應用的主要瓶頸。
  雖然當前使用的物聯網設施設備成本不高,但面對設施設備失靈或損壞的狀況,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的運用并不十分流暢。比如,在山東某市,環保部門將RFID標簽裝入垃圾桶當中,用于感應垃圾桶垃圾是否裝滿,便于及時回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長期與雨水、垃圾接觸,大量的RFID標簽出現失靈破損等狀況,頻繁的更換與修復工作消耗了不少人力與物力,同時也使最初的設想沒有充分實現。
  在環保領域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版權所有,需要采用抗酸、抗潮、防曬、防火等抗損壞能力較強的材料增強物聯網傳感設備的耐用性。同時在物聯網設施設備的整體結構上做改善,避免傳感設備與惡劣環境的直接接觸。
  六、構建多平臺網絡模式
  物聯網技術的運用,網絡平臺是基礎,缺乏安全穩定的網絡傳輸環境,環保工作中的監測、控制工作則難以實現。物聯網通過廣泛散布傳感設備,實現對數據的廣泛采集和實時傳輸,并及時匯總,數據采集量、傳輸量和處理量較大,對網絡平臺的要求較高。當前,在不同領域,物聯網應用的網絡平臺大多數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原因在于一方面互聯網使用成本低,另一方面在于互聯網運行情況穩定,便于物聯網技術的開發和使用。
  由于環保工作中,環境監控的主要對象分布較廣泛,遠離基礎設施較好的區域,網絡條件較差,為實現物聯網數據的高速穩定傳輸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若以互聯網為單一的網絡平臺基礎,一方面需要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布置大量互聯網接入設備,需要耗費一定的物質成本;另一方面,以單一網絡平臺為基礎,若面對復雜的自然環境變化,互聯網使用受到破壞,物聯網運作停滯,運作流暢性得不到充分保證;且由于互聯網屬于開放性網絡,物聯網使用需要面對各類網絡安全風險。
  為保證環保工作中,物聯網的正常運作,需要建立以互聯網為主體,多網絡平臺共同適用的網絡平臺環境。以互聯網為主體,原因在于需要環保工作中,信息采集處理的范圍廣,需要互聯網作為主要運作平臺,且面對城市、大型環保工程等基礎設施較好的區域,互聯網平臺優勢明顯。多網絡平臺共同適用,原因在于,雖然大部分環保監控區域是孤立的,但大多數已具備一定的信息傳輸基礎,如電信3G網絡,充分利用已有的電視、電話等網絡平臺,為數據傳輸提供硬件基礎,同時積極開發小范圍內無線傳感專用網絡,為實現環保監控區域系統化提供條件。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超越傳統直覺,MATLAB/Simulink助力重型機械的智能化轉型

新大陸自動識別精彩亮相2024華南國際工業博覽會

派拓網絡被Forrester評為XDR領域領導者

智能工控,存儲強基 | ??低晭砭手黝}演講

展會|Lubeworks路博流體供料系統精彩亮相AMTS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