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應用設計

>

壟溝埋上傳感器 農民炕頭“種地”

壟溝埋上傳感器 農民炕頭“種地”

2016/8/8 9:43:38

  智能滴灌:沙地里種玉米   眾所周知,沙地不適宜種玉米,通過智慧農業系統國內首個沙地玉米智能種植技術示范基地正式運營。“今年是示范基地第一年投入運營,正在收集各項試驗參數,和以色列共同開發的這套智能滴灌種植技術,可以讓沙土地結出碩果。”,整個基地種了150畝玉米,為了對比技術成果,分成兩個地塊種植,一塊地采用智能滴灌種植技術,另一塊地則采用傳統滴灌技術,目前看,采用智能滴灌種植技術的地塊植株長勢明顯更好。   傳感系統:智能澆水施肥   這片智能滴灌技術種植的玉米地,發現地頭每隔一兩個壟溝就露出一小段拇指粗細的黑色膠皮管。這些膠皮管就是傳感器,埋在地下植物根部附近,澆水、施肥都是在地下進行的,表面根本看不出來。   傳感器時時監測根部土壤的可溶性離子濃度、酸堿值、硝酸根值、土壤張力值,并將這些數據傳輸到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會可調控每株植物的滴水量、施肥種類、滴肥量、滴酸量,使植株長勢達到最佳狀態。這項技術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等終端,實現遠程數據傳輸、遠程監控、遠程操作。   今年是基地頭一年運營,玉米播種時間比正常農時晚了一個半月。但是從播種到現在大約65天時間,玉米長勢良好,預計產量要比傳統滴灌系統種植的那塊地翻倍。   技術飛躍:炕頭上可“種地”   “使用這種智能滴灌技術種植的作物,根系特別發達,水肥利用率高,植物的生命力旺盛,可以實現比傳統滴灌節水30%、節肥40%,并縮短植物的生長期,提高果實質量和口感,并延長保鮮期。”這種技術由于采用智能控制滴灌,自動澆水、施肥,田間很少產生雜草,也不易生病蟲害,智能化程度很高,幾乎不必人工操作。   一旦用上這套系統,農民甚至坐在炕頭就可以“種地”,從此徹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模式,實現耕種技術飛躍。   更重要的是,由于這種技術采用覆土滴灌,大大減少水分蒸發量,更加節水,因此特別適合在干旱地區使用。

審核編輯(
王靜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新大陸自動識別精彩亮相2024華南國際工業博覽會

派拓網絡被Forrester評為XDR領域領導者

智能工控,存儲強基 | 海康威視帶來精彩主題演講

展會|Lubeworks路博流體供料系統精彩亮相AMTS展會

中國聯通首個量子通信產品“量子密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