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應用設計

>

二次供水行業物聯網應用數字化轉型指南

二次供水行業物聯網應用數字化轉型指南

2025/7/17 13:44:52

一、二次供水行業的核心痛點與物聯網的破局價值

1. 傳統管理模式的三大頑疾

數據孤島:人工巡檢效率低,水質、水壓、流量等關鍵參數無法實時感知,故障響應滯后。

運維成本高:分散式泵站需大量人力巡檢,設備維護依賴經驗,突發故障導致停水風險高。

能耗浪費嚴重:水泵長期滿負荷運行,缺乏智能調度,電費占運營成本30%以上。

2. 物聯網技術的核心賦能

全要素感知:通過壓力傳感器、流量計、水質監測儀(如余氯、濁度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打破信息盲區。

遠程集中管控:依托WIFI/4G網絡將數據上傳至御控工業云平臺,實現手機APP/PC端遠程監控、設備啟停、參數調節。

智能決策支持:結合AI算法預測設備故障,優化水泵調度策略,降低能耗15%-30%。

案例佐證:蘇州某水務集團對74個二次供水泵房進行物聯網改造后,水質達標率提升至99.5%,人工巡檢成本下降80%。

二、二次供水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四大核心模塊

1. 設備層:多協議兼容的硬件部署

傳感器網絡:部署電磁流量計、壓力變送器、液位傳感器等,覆蓋水泵、管網、水箱等關鍵節點。

控制終端:采用御控網關,實現設備聯動,如根據水位自動啟停水泵,避免干燒或溢流。

通信模塊:御控網關支持LoRa等低功耗廣域網,或4G高速傳輸,適應不同場景需求。

2. 網絡層:穩定可靠的通信架構

御控邊緣計算網關:在泵站本地部署御控邊緣計算設備,實現數據預處理、異常報警,減少云端負載。

多網融合備份:御控主用4G網絡,確保斷網續傳,數據傳輸可靠性達99.99%。

實戰案例:新疆某市200個二供站點采用“4G主用+衛星備用”方案,在沙漠極端環境下仍保持98%的在線率。

3. 平臺層:智慧水務管理中樞

SCADA系統:構建可視化監控大屏,實時展示泵站分布、運行狀態、報警事件,支持3D組態建模。

數據分析引擎: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分析歷史數據,預測水泵軸承壽命、管網漏損位置,提前生成維護工單。

移動運維APP:工程師可通過御控小程序、app接收報警、查看設備手冊、遠程調試PLC,工單處理效率提升3倍。

功能演示:御控工業云平臺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泵站運行,優化調度策略。

 1.jpg

4. 應用層:場景化價值落地

水質安全保障:御控網關實時監測余氯、pH值,超標時自動關閉出水閥并通知運維人員。

節能優化:根據用水高峰低谷動態調整水泵頻率,避免“大馬拉小車”現象。

安防聯動:集成電子門禁、高清攝像頭、溫濕度傳感器,非法入侵時觸發聲光報警并推送視頻片段。

數據對比:改造后泵站平均故障響應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0分鐘,設備壽命延長2-3年。

三、二次供水物聯網項目的實施路徑與避坑指南

1. 分階段推進策略

試點驗證:選擇3-5個典型泵站部署物聯網設備,驗證數據準確性、通信穩定性。

規模復制:基于試點經驗優化方案,分批完成全市/全區泵站改造。

生態整合:對接政府智慧水務平臺,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調度。

2. 關鍵技術選型建議

傳感器精度:壓力傳感器誤差≤0.5%FS,流量計量程比≥10:1。

通信協議:優先采用Modbus TCP、OPC UA等開放協議,避免廠商鎖定。

云平臺架構:選擇支持私有化部署的平臺,確保數據主權與安全。

3. 常見風險與應對

數據安全:采用加密傳輸、身份認證、訪問控制。

設備兼容性:御控網關選擇支持多品牌PLC協議(如西門子、三菱、臺達)的網關設備。

運維可持續性:與御控網關物聯網服務商簽訂長期運維合同,避免“重建設輕運營”。

四、未來趨勢:物聯網+AI+數字孿生的深度融合

1. 預測性運維普及

通過AI算法分析設備振動、溫度等數據,提前30天預測軸承磨損、電機故障,實現從“事后維修”到“事前預防”的轉變。

2. 無人值守泵站常態化

結合機器人巡檢、自動反沖洗裝置,實現泵站全年無人值守,運維成本再降50%。

3. 碳管理集成

御控物聯網平臺對接碳排放監測系統,量化節能減排效果,助力水務企業達成“雙碳”目標。

審核編輯(
王靜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冷鏈運營者的降本增效的方法

工業智能網關如何打破數據孤島

PLC工業智能網關功能解析與選型避坑攻略

工業智能網關:PLC觸摸屏數據采集

工業智能網關數據傳輸核心功能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