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工控渠道商的發展憂思--海得控制董事長許泓專訪
7月29日,“工控經理人論壇”移師上海。gongkong希望邀請跨國企業、臺資企業、本土企業三類不同代表性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分享經營管理經驗。本土企業中,海得成為不二之選。選擇海得,原因有二。一為他是純粹的本土企業,是上萬家本土工控企業的代表。二十年來,在國外自動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中國本土成長起約上萬家渠道商。他們發端于代理、集成業務,已經成為自動化市場無法忽視的力量。海得就是這一歷史大潮中的一員;二為他又是不一樣的本土企業,成為目前僅有的一個由渠道發展起來的上市公司。上市本身不是企業的必然,但上市所表達出來的企業規范治理、規模成長意愿卻不是每個本土工控企業都有的抱負。
“泓”者,水深而廣。老子曰其“心善淵”。人如其名,許泓是個思想者,是個對行業、市場、企業有著深思熟慮甚或憂思的企業家。采訪許泓也是一件快樂的事,你無需從他的表述中梳理思想,他的話本身就是脈絡清晰的思想陳述。故筆者不再對對話予以刪節、歸納,直接呈現原汁原味的對話,或可更加清晰地看到許泓15年來對海得、甚或整個本土自動化企業的思考。
中國工控網(www.dream-chase.com):“工控經理人論壇”的背景是:中國自動化經歷了25年的發展。25年來,中國誕生了很多自動化企業。這些企業的成長過程不乏創業英雄,但缺少成功的企業家。一個企業的成長一是要看外在的市場環境,二是經營管理內功的修煉。創業者對一個企業的思考對企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對海得,您有哪些思考。
許泓:我們其實也是一直在反思這個方面的問題。過去25年自動化企業的發展,作用最大的應該是外在的環境,是依托產業發展而自然成長的一個過程。總結過去的發展歷程,海得的價值觀擺的比較正,沒有把工控停留在生意上,而是以此為發端成就一個成功的企業,相對有些追求。我們在前期的發展速度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在03年、04年之前的時間段里面。事實上隨著每年的擴張,結構的膨脹,以及業務的多元化,前幾年我們花了比較多的精力在業務層面上。隨著環境的變化,規模的變化,業務的變化,內部的組織結構、人員結構和領導方式都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危機的積極作用在于,可以讓國內的工控行業有時間調養一下。海得今年會著力于做一些管理上的和文化上的探討,修煉企業內功,將企業發展由更多的自然成長轉向主動成長。
中國工控網(www.dream-chase.com):您剛才提到了非常凝練的觀點,一個是發展,一個是危機。危機可以使我們靜下來思考一下,這是非常理性的思維。我們這個行業缺少很理性的思維,無論是從業者的心理狀態,還是企業的經營行為。企業是行業的細胞,建設好行業,首先是建設好企業。對我們大多本土工控企業而言,其初創更多的是出于樸素的直覺,其發展更多的是受益于市場,其商業模式多年來也未出現明顯的變革,在經營、管理和企業發展層面還很有很長的路要走。海得或可給我們做一個示范作用,讓我們上萬家渠道商知道如何在這種環境中修煉自己,讓自己在新的經濟周期中尋求新的增長模式。
許泓:從企業發展定位上來講,我覺得渠道商如果要在今后的時間里快速發展,做大做強,以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工控渠道領域,國內還沒有大資金的介入,如何將之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我尚且沒有找到很好的答案。事實上工控行業渠道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其發展速度是相對慢的。我說的渠道是指廣義上的渠道定義,包括系統集成、分銷等。系統集成大多脫身于國家原來的一些研究所、設計院,規模較大。但真正發展比較快的集成商還是那些擁有自主產品的公司。目前以系統集成為主業的民營公司,營收達到30個億可能就是國內頂尖的了。所以從規模上來講,應該是比較小的。在其他行業里,比如說IT行業,有很多過百億的企業,他們都是通過做分銷實現的。但是在我們工控行業里面,最大的企業(工控分銷企業)年營業額也就是在30個億。我們這個行業為什么發展比較慢,為什么不能像其他行業那樣快速發展?一個原因應該是這個行業的集聚度不夠。比如說做汽車配件行業,可以開幾百家的連鎖店。那么像我們工控行業是不是也需要那種大的資金介入,形成一種可拷貝的商業模式?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
中國工控網(www.dream-chase.com):有很多人會問我:你作工控網需要多少投資。我說我們沒有投資,有人會很驚異。我就告訴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出現:第一,工控是個相對小的行業,這個行業的網站當然也不適合大規模投資;第二,這個行業的門檻相對較高,屬高度復合型行業,不是單純通過資本就可以解決的。所以看一個行業首先看他的市場容量,自動化行業的市場容量大概一年也就是一千億的規模,所以會很少有大資金介入其中。同時,我們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眾,屬充分競爭行業;市場及需求的多樣性自然也會產生多種商業模式,也會形成具備不同knowhow的企業,但其弊端就是無法形成合力。雖然偶爾會出現整合,但這都是個案,還不是一種趨勢。
許泓:順應市場需求的自然式增長模式在過去成就了我們業務的增長。說好聽點就是我們順應了客戶需求,凡是有客戶認可價值的東西就會去做,海得15年來也一直是在作加法。可我們做了十幾年的加法下來,發現原來這么復雜。每個模式需要的是不同的發展方式,不同的策略,這在經營管理上就有些窮于“應付”了。企業是應該學會做減法的--這是海得應該得到的一些教訓。所以現在我們也在梳理原來的一些策略,尋求業務的協同性,形成聚焦。有一個比較好玩的事情:上市時我們遇到很多詢問,比如問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我說是我們合作供應商之外的一些主要供應商,可仔細一想會覺得有問題。那些供應商怎么會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呢?事實上我們經常在項目競標中相遇,在局部項目中我們是競爭關系;但在一些項目上我們卻又是合作伙伴,是我們的用戶。這也折射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特點還不夠鮮明,我們既是供應商、系統集成商,又是經銷商,內部組織結構也是市場團隊、技術開發團隊、銷售團隊俱全。
中國工控網(www.dream-chase.com):我也時常思考gongkong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應該是自動化+IT+營銷等的復合型的行業knowhow。海得的“特點還不夠鮮明”或許就是海得的核心競爭力啊。
許泓:我們也意識到了。實際上從公司管理來說,很多民營企業家的體會都相似。一般來說,創業者自己有很強的市場洞察力,有足夠的責任心。這些人不一定很聰明,但是都應該很敬業。決定成敗的,可能就是這些創業者的管理思路了,如果沒有你自己的管理思路那就會出問題了。比如不同的行業有很多的差異性,也就要求不同的運行模式,這就形成了復合競爭力。當然,我覺得有些競爭力不應該屬于核心競爭力,比如采購、倉儲、物流是你的市場競爭力,但不應該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因為這些方面不管你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是必須要做好的,這與核心競爭力可能還是有差異的。
中國工控網(www.dream-chase.com):如何將“生意”轉化為支撐企業生存、成長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是有企業情懷的創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了。從最開始的簡單貿易型,向技術型、多元化經營等方向進行轉變,已經是這一群體可見并或成為趨勢的現象。但對整個群體而言,似乎境況堪憂。
許泓:渠道商歷來都是站在供應商的角度上的一種定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供應商的渠道商”,是供應商的手腳延伸。我們現在稱之為分銷,之前都叫做代理,接受供應商委托、授權,代理供應商的營銷、銷售業務,是對供應商的一種補充和配合。海得現在做的是要給“渠道商”一個新的內涵,要致力于改變這一模式。以前作為單純的“渠道”,我們大多數企業的業務模式是:我有什么,我能夠給你什么,我要給你什么。這是基于單純產品提供的慣性思維模式。現在,我們的理念是:客戶需要什么,我能幫你解決什么,這就是我們海得現在要嘗試的改變。
許泓,中歐國際工商<

提交
海斯科助力西安市咸陽機場三期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海得新能源PCS攀上超高海拔,助力打造“構網型”樣板工程
海得控制舉辦2024年防范非法證券期貨基金宣傳月活動!
中油泰富集團董事長胡玉興一行到海得新能源參觀調研
攜手共贏 “碳”路未來丨海得智慧能源與中控技術、慧優科技簽署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