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新華謀定DCS新變局
DCS未來市場樂觀。IMS Research的預測顯示,亞太將在2014年超越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成為最大的DCS市場,2015年銷售收入預計達到73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37%,中國DCS產品的銷售收入到2013年將超過日本。
而在DCS的主要戰場,例如電力行業,國內高端市場幾乎被國外知名品牌壟斷,他們憑借良好的聲譽和業績地位難以撼動;在中低端市場不少國內廠商采用低價競爭策略來擴張市場份額,使市場陷入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既是運動員又充當裁判員,難以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在GE新華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魯杰看來當前DCS發展形勢依然嚴峻。
可能已過而立之年的DCS如今期待的正是一場變革,仿真系統、優化軟件、技術咨詢和服務逐漸超越甚至取代傳統DCS產品銷售的模式已悄悄醞釀。每一次市場洗牌都會造就新的機會,自2005年經歷了短暫沉寂的GE新華很大程度上會借此次機會強勢回歸,并且在完成自身轉型的同時也引領DCS產業未來30年的走向。
失之東隅,遭遇DCS艱難時世
2004年,新華控制工程在國內300MW機組DCS市場占據了半壁江山,2005年在新華控制工程并入GE能源集團旗下之后,無論是對GE在中國影響力的擴大,還是對GE現有機組控制能力的增強都進一步帶來積極作用,而魯杰毫不諱言,過去幾年GE新華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很多情況并沒有預期那樣產生1+1>2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內部從文化層面的碰撞直至公司結構梳理要經歷一段較長的磨合期,對公司而言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因為從原來的民營企業變成合資企業,再轉變為外資企業,必然涉及企業文化沖突、流程再造、組織結構重新整合這樣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團隊的關注點都由原來一致向外,變成了一致向內,從關注市場動向變成了關注公司內部調整,所以對于客戶需求,市場趨勢的響應就變得相對遲緩,”魯杰認為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此外,從2005年至2008年又適逢DCS市場變化極快的時期,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GE新華當時客戶的流失及市場的減小。
從2005年開始,國內電力行業發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設備升級換代,發電機組的裝機容量從300MW提高到了以600MW或1000MW為主。其次,DCS產品價格下滑嚴重。2005年一臺價格為700萬的300MW機組,到了2008年售價只有500萬,利潤空間急劇壓縮。第三DCS的市場容量沒有擴大。一方面,由于持續了近十年的電力建設,使得國內缺電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對于設備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火電機組的裝機容量越來越大,即使發電能力提到原來的兩倍或三倍,無需增加機組的數量也可以完成。 整個DCS產業的蛋糕沒有變大,但是整體價格下跌使市場毛利率下降,隨著國產能力不斷增強引入了更多玩家,這些讓DCS廠商的發展更加艱難。
其實從技術層面上看,300MW與600MW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裝機容量對于評估客戶業績卻是很有效的指標。對于是否開發600MW機組的問題,GE新華當時了考慮了很長一段時間,并且在一些關鍵項目上沒有痛下決心,當GE新華推出600MW機組的時候,錯過了最繁榮的那段時期。
如果將當初的情形歸納為GE新華內部的發展沒有跟上外部市場的變化節奏,那么不可否認GE新華在技術、研發、產品線整頓上確實投入了非常大的時間與精力。“公司一方面繼續發展新華原有的DCS、汽輪機數字式電液控制系統DEH產品線,另一方面進行GE原有產品的工程服務及產品本土化工作,此外GE新華積極研發并推出了新一代DCS系統——OC 6000e。”正是這些工作為GE新華之后重樹市場地位做了鋪墊。
桑榆非晚,抓住DCS升級與拓展契機
如同家庭轎車一樣,20年前還是控制領域奢侈品的DCS如今已經成為大眾產品,在尋常工業場合廣泛應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挖掘的DCS市場潛力巨大。但是怎么幫助用戶利用好DCS系統則成為保證行業良性發展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在不斷反思過去的發展,并結合公司未來策略的基礎上,GE新華認為應將公司的關注點放在技術和服務方面。“我們不希望打價格戰,而是希望通過良好的技術,為客戶提供的物超所值的服務來開辟嶄新的市場空間。”所以,近年來GE新華除了繼續開拓DCS業務,也在逐漸向仿真、優化軟件、技術咨詢、服務等方面進行有機地擴展。因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DCS基本體系結構本身所涉及的技術已非常成熟,硬件上能挖掘的潛力相對有限,只有結合用戶的工藝、管理、生產實際作進一步的深度加工,DCS供應商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大的價值。
長期以來服務都是DCS業務的主體,項目服務、售后及運營服務幾乎占到DCS總營業額的一半以上。然而中國本土市場對服務的理解更大程度還是停留在“設備發生故障,供應商能及時幫助修理”這種層面。“我期望的DCS服務以及自動化行業的服務模式應該更像4S店,是一種‘以養代修’的主動維修模式,這樣不但為客戶省卻了巨大的修理費用,而且讓整個流程及人員的安全更有保障。”魯杰指出,當前無論電力還是化工行業,DCS設備在整個投資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如果DCS選擇不當造成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因為DCS就像大腦的神經中樞控制整個工廠的運轉。而避免系統故障停機,保證整個過程安全可靠,提高生產效率則取決于供應商在用戶購置DCS系統之后提供的貼身服務方案。毫無疑問,未來服務業務仍是DCS市場增長核心。
魯杰表示,服務的重要意義已為越來越多國內用戶所接受,“特別是隨著燃料價格上漲,如果出現發電量過剩,設備利用小時數下降問題,電力企業也將面臨虧損。”服務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式。當前的主要難點在于,供應商如何向客戶證明服務帶來的實在效益。效益的衡量也分幾個方面,“例如,電廠的熱耗等指標是可以測量的,用戶能清楚的看到結果,此外,我們會將服務與客戶工廠的研究計劃、人員培訓計劃、設備改造計劃、大修計劃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環。供應商與客戶直接的關系,不應該是從系統移交完就結束,我們希望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護航DCS設備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
目前GE新華根據電廠客戶在節能降耗方面的需求,在市場上導入了“節能導航”系列解決方案(IntelliMax),將先進的控制方法與運行優化理念與用戶實際充分地結合在一起,從鍋爐爐膛燃燒、汽機熱力系統參數、熱工過程控制等多方面入手,幫助用戶節能降耗。現場實踐表明,節能導航至少可以實現爐效改善0.5%、熱耗降低0.5%、氮氧化物排放減少10%、控制品質提升100%。
受金融危機,落后產能等諸多因素影響,DCS的主要應用領域開始從電力、石化、化工、冶金等傳統市場向市政、食品、建材、環保、交通等全工業范圍延伸。魯杰指出,短期內GE新華的服務仍集中于電力行業。雖然市場結構單一對于企業意味著較大的風險,“但要真正立足一個市場必定要做深做透,未來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向周邊行業滲透。”魯杰坦言,要做到行業轉換,市場份額的支撐和深厚的行業知識是必要的,不依托DCS平臺就很難實現優化服務。GE新華的優勢是不但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經驗,并且能夠與GE集團旗下其他部門進行開發合作,為客戶系統嵌入更多核心技術,開拓更多新的應用。
迎接DCS變革新主張
目前國內大多數電廠特別是大中型電廠輔機系統的均采用PLC進行控制。而隨著DCS價格的走低,在PLC 系統升級改造以及新建機組中用具有一體化控制優勢的DCS替代PLC成為可能,并且越來越多的廠商和用戶都在積極思考,籌劃這件事情。
從技術層面來看,DCS平臺具有PLC及其他控制系統所不具有的顯著特點,那就是DCS是一個信息的匯集中心,在此基礎上,如果DCS能夠將現場儀表、執行機構,一次、二次設備都集成進來,就可以幫助用戶實現設備資產管理,讓用戶對工廠資源整體安全,智能和設備狀態能準確掌控,從而優化維護和工廠運行。“狀態監測這個概念在國內已經提出了十幾年,但始終沒有實現,最大的問題在于用戶對于設備狀態根本無從判斷。如果供應商能夠融合行業知識設計并推出將各種設備、儀表信息匯總的設備維護系統,該系統既是生產運營平臺又能做為設備管理平臺,這樣的系統對于降低用戶設備維護成本、提高主設備的利用率,都有非常大的意義。”當然,將控制系統、智能儀表、執行機構集于一體也要求供應商自身有強大的能力和雄厚實力,而從當前市場上主要DCS廠商的某些系統中已經能清晰的看到這樣的概念,包括GE檢測控制技術也實踐這一方向。例如本特利內華達的振動監測,能根據振動信號的來源,進行多項分析,然后判斷設備的健康狀況得出診斷結果。
魯杰表示,DCS廠商也可以與主設備生產商,相關科研院所采取行業聯合的方式,因為這樣龐大的系統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將振動監測、旋轉設備、鍋爐燃燒、管道腐蝕等逐步集成進來。“這個過程對于客戶也是有利的,因為他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轉化過程中逐步感受到真實的收益。”畢竟市場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根據用戶的需求持續發展、演變。“很多時候市場的發展還是要回歸到客戶那里,客戶面臨哪些問題,客戶需要怎樣的服務才是驅動技術進步的動力。”DCS的發展走向正是立足于以客戶為導向這一出發點。誠然,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大量的基礎工作,需要扎扎實實的技術投入,而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及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很多廠商不得不將關注點聚焦于如何降低運行成本,如何競標贏得項目這些現實問題,而不愿進行前期的鋪墊工作,畢竟只有少數專注于在應用和技術上取得突破,并引領市場發展的企業才會成為行業的燈塔。

提交
致力檢測行業 助力飛行安全
GE德魯克新產品發布全國路演 北京站圓滿結束
GE檢測控制技術推出新品DPI611
GE即將啟動十城市路演暨DPI611便攜式壓力新品發布活動
GE與江陰興澄特鋼結成無損探傷戰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