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評論

>

市場占有率低,中國品牌機會在哪里?

市場占有率低,中國品牌機會在哪里?

2021/1/28 17:28:36

日常生活中,小到吃穿大到電器產品,大家都會熱衷于購買進口產品。這一類現象在工業領域同樣頻發。無論是機床、刀具,還是控制系統、電氣產品,亦或者檢測類的儀器儀表產品,國內企業普遍都對國外品牌更加青睞。

儀器儀表類產品多應用于關系國家社會民生的多個產業,下游客戶對這一類產品的質量要求往往都很高,考慮到國產產品的性能質量,很多時候企業用戶都會率先選擇購買進口產品。

通過搜索就可以發現,在一些單位的儀器儀表設備招標采購中,總會以種種理由拒絕采購國產品牌,大型企業還是更加側重挑選進口大品牌的儀表。例如,曾經成都某企業采購的12類儀器儀表仍然全部擬進口產品,預算達1142萬元。


叫好不叫座現象仍然嚴峻

當前,國家高度關注國產儀器儀表產品的自主創新,雖然有很多單位也在大力支持國產儀器儀表的采購、使用和推廣,但還是出現了很多叫好不叫座的現象。

一位曾在化工領域和食品飲料領域工作過的工程師表示,國外的儀器儀表的最大的差距是在穩定性方面,以壓變產品為例,國外品牌的壓變設置好后根本不用管,而國產壓變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一些小故障。所以在一些要求高的工藝環節工廠都會選擇用進口品牌,例如哈希、梅特勒托利多、E+H、羅斯蒙特等,只有在次要工段上才會考慮用國產儀器儀表。

在國內買不到適用的相關儀器儀表,國內相關產品性能達不到要求;國內同類產品性能和準確度不如進口產品,性能達不到科研使用要求;國內產品無法滿足質量過硬、精度高、可靠性強等等科研實驗要求……類似的理由比比皆是。

就算有些時候由于進口儀器儀表的價格略高,出于預算的原因選擇了國產的儀表,但國產儀器儀表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很快開始出現問題,不出眾的表現讓很多用戶都“心灰意冷”。所以也就有了:“我們寧可多花一點錢也要買使用時間更長的進口儀器儀表”等類似言論。


國產品牌仍有差距

從業務規模來看,國內儀器儀表企業在規模及市場份額上與國外企業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從技術水平來看,國內企業中低端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是在一些中高端領域,較國際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某位從事儀器銷售行業的人表示,國產大部分儀器都是屬于中低端的產品,高精尖的儀器市場根本沒國產的份額。國產儀器確實不管是技術還是其他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間,但是也還是要看到國產儀器正在慢慢起步,不能一味打死。

雖然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并不缺乏上市公司,但是投資規模普遍偏低、產品開發各環節投資不均衡。小編統計了截至目前為止,在科創板注冊生效的企業,僅有7家,在主板上市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而且在科創板上市的7家企業里,還有并不能夠嚴格意義上稱之為儀器儀表類的企業。這些上市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投資規模普遍偏低。

此外,社會投資基本都集中于產業化成熟度較高的產品與企業,而且投資方式也很少對儀器儀表前期研發、基礎工藝材料與系統性能設計等方面進行支持,但是這些恰恰是儀器儀表最需要資金投入與項目支持的環節。

在目前國外領先企業已形成一定品牌、技術壁壘的情況下,國產品牌如果無法持續提升研發能力、無法根據終端市場需求不斷開發、無法在高端產品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那么勢必更加沒有資格與國外競爭。而且現在大力推廣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但是連最基本的儀器儀表、測試測量產品的精度、性能都達不到要求,如何保證其他環節的生產,又何談下一步的轉型?


專注與堅守,行動起來

某位專業人士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則經歷,他在20年前曾在儀表廠實習,當時車間的差壓變送器的測量膜片就需要進口,這一點從近些年我國儀器儀表產品進出口逆差都在150億美元以上,比機床等大宗機電產品更嚴重就可以看出。

結果20年以后,遇到做儀表的再問及此事,仍然沒有改變。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儀表相關技術真的很高端,并不容易突破,另一方面,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心態,國外的很好用,購買也很方便,為什么我還要自己研發呢?而且儀器儀表的研發周期很長,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技術沉淀和投入,才能實現預期的效果并達成收益。

許多行業領域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但知易行難,這其中有很多艱難險阻,需要有行業堅守精神的人,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無論是國產儀器儀表,還是像精密數控機床、醫療器械等,國產化道路都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審核編輯(
王妍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

禹衡光學亮相北京機床展,以創新助力行業發展新篇章

從SCIMC架構到HyperRing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的革新

漢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為燃氣廠站構筑安全防線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