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左手技術,右手行業,TE Connectivity以連接之力賦能未來

左手技術,右手行業,TE Connectivity以連接之力賦能未來

2021/9/24 16:40:54

當下,世界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制造業加速邁進互聯時代。連接產品作為連接設備與設備、設備與人、人與數據的基礎,對工業“智”造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置身于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智能工業時代,連接和傳感領域的全球行業技術企業TE Connectivity(以下簡稱“TE”)又將如何應對時代發展、市場變化?

帶著這樣的疑問,通過線上媒體會的形式,工控網特別對話TE工業事業部全球產品管理總監及中國區負責人吳蓉、TE工業事業部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印度銷售負責人宋湘輝,就TE工業事業部的業務重點、在中國的發展策略等內容展開了深入交流。  

                     

TE工業事業部全球產品管理總監及中國區負責人吳蓉.jpg

TE工業事業部全球產品管理總監及中國區負責人吳蓉 

                                

TE工業事業部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印度銷售負責人 宋湘輝.jpgTE工業事業部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印度銷售負責人宋湘輝

                                                               

堅定本土發展,讓連接更有價值

作為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的企業,TE已經深耕中國市場30余年。TE工業事業部在中國三十多年的成長歷程中,著力于本土化研發及生產制造,不斷完善其在中國市場的研發、生產、采購、銷售以及團隊建設等各個環節。

吳蓉告訴gongkong?,TE工業事業部持續實施本土化戰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本土化生產和制造。目前,TE工業事業部在中國擁有兩個生產基地:蘇州和廈門。這兩家生產基地既可以服務本土用戶,同時也能輻射亞太,甚至全球客戶。考慮到目前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且已有的產能接近飽和,TE正在考慮擴容的計劃。

第二是本土化團隊。TE工業事業部在中國擁有一千多名員工,其中包括近兩百多名的工程師,占事業部中國總員工的近20%。

第三是研發和設計本土化。TE的本土化是從產品研發設計開始,在充分理解本土用戶的實際需求后再開發出適合的產品。工業事業部蘇州和上海的團隊能夠在多個領域為客戶提供從新品設計、研發、制造、質量控制到服務等多方位支持和一站式服務。

第四是供應鏈的本土化。目前TE工業事業部的供應鏈本土化程度已越來越高,不僅是勞動力的輸出,原材料等也在逐步實現本土化,為中國客戶提供了有力穩定的供應保障。

第五是服務本地的客戶。除了老牌的外企客戶以外,TE工業事業部也充分尊重國內市場,致力于與眾多國內客戶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其中,既有業內領先的客戶,TE已經與其有超過10年的深度合作基礎,助力其長期戰略發展和技術轉型;也有發展前景可觀的中小型客戶,業務增長型企業。TE希望以全面、創新的智能連接技術和服務助其業務發展,贏得長期合作機會。

                       

工廠1.png

工廠2.png

TE工業事業部蘇州工廠

                                    

“我們對中國市場始終充滿信心,并一直關注市場發展趨勢,包括新興領域的企業。同時,我們一直秉持對中國市場的承諾,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入,包括配備專業的技術團隊來支持客戶的產品開發,從而和客戶實現雙贏。TE工業事業部希望從不同的維度深耕中國市場,助力客戶成功。”吳蓉總結道。

                

精準發力,深耕重點行業

小小的連接產品,在制造領域通常默默無聞卻十分關鍵,被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長久以來,TE專注于連接技術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了自身優勢,其中工業事業部提供的產品能夠為自動化與控制、鐵路和智能樓宇等領域的客戶提供優質的創新解決方案和快速可靠的服務。

TE工業事業部洞察并引領行業變化的發展,積極投入研發資源進行創新,始終堅持以全面而豐富的產品線,智能、高效、全覆蓋的行業解決方案,向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助力加速中國工業的數字化轉型及高質量發展。工廠自動化、智能化是TE的主要關注和著力點之一。為此,TE工業事業部重點聚焦伺服電機與驅動、自動化控制、機器人、倉庫自動化等領域,幫助工廠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智能化發展。

此外,TE也關注到在中國一些獨具特色的行業正在加速發展。宋湘輝介紹說:“TE對于中國市場始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在新能源、軌道交通基礎建設方面,中國的發展速度領先全球,中國也一直是我們最重視的戰略市場之一?!崩玷F路行業,TE正與國內企業一起合作開發下一代產品,包括應用于高速鐵路的高壓電纜連接系統以及一些新的連接解決方案。

可以看到,TE是時刻洞察市場及客戶需求,應勢而變,與時俱進。“TE希望成為客戶信賴的連接和傳感領域專家,并與之達成更多戰略合作,為其提供滿意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宋湘輝進一步補充說,“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中國,TE工業事業部都擁有完整的質量管理系統和風險管控系統,可以幫助客戶在降低創新成本的同時保持一貫的高品質。”

                           

貼近用戶需求,打造創新源動力

近年來,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萬物互聯進一步推進的同時也為市場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這些發展機遇對硬件產品,特別是連接產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TE始終秉承以客戶為導向的理念,為其提供卓越的客戶體驗。例如,中國的工業用戶對于電機的需求逐漸小型化,這些需求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選材和設計。因此,TE會與客戶一起探討如何在確保可靠連接的同時實現成本最優。在電機領域,TE已經開發了多種連接器,包括純金屬的、混合型的,塑料的、高速的、普通型的、經濟型的,可以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

                                

Dynamic Family Photo Overview 2019.jpg

Dynamic 系列連接器

                     

在機器人領域,TE同樣秉承“貼近市場,貼近客戶”的原則,通過與客戶的交流,TE將原本單一功能的連接器升級為混合型產品,例如適用于機器人、機械設備、工廠自動化設備、風能和電力等應用領域的高密度重載連接器(HDC Dynamic系列連接器)。一個連接器,即可實現高效率的動力、信號、數據混合傳輸,又增加了防水、抗震保護。“在不同的細分市場,TE不僅要關注客戶目前的需求,更要分析他們的潛在需求,做到既貼近客戶,又重視創新。”宋湘輝講道。

                                 

HDCDynamic.jpg

HDC Dynamic系列連接器

                            

對此,吳蓉進一步補充表示:“TE的創新不是閉門造車式的,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切實可行、高附加值的解決方案,才能解決他們的難題。”客戶希望一款連接器產品不僅要滿足最基本的連接需求,還要具有高速、可靠的特點,同時還兼具有局域抗電子屏蔽的性能。這些具體細分領域的需求都是在和客戶進行溝通后,TE才能充分了解到的??梢钥吹?,TE的本土化戰略不僅因地制宜、因產品制宜,更因用戶制宜,真正做到貼近市場,服務于用戶。

此外,TE也希望將自身接觸和了解到的先進的技術理念和行業發展趨勢共享給更多的客戶,以幫助他們更快踏進“智”造時代。通過一系列舉措、一系列新產品,TE不僅僅只專注于自身發展,也在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探索自動化、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之路。

                         

踐行綠色承諾,謀求可持續發展

2021年,全球進入碳中和關鍵時期,中國也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展示出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變革決心。隨著可持續發展逐漸由生活進入到工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身于推進綠色發展的進程中。面對“雙碳目標”對企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TE工業事業部聚焦清潔低碳能源技術領域,以豐富的產品與方案從多個角度詮釋著對“綠色”的深刻理解。

宋湘輝從業務的角度介紹了TE工業事業部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行業趨勢下與客戶共同邁向綠色發展。面對“雙碳目標”帶來的挑戰,用戶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TE會有專業的團隊與客戶共同探討落地解決方案,將融合未來發展趨勢和滿足市場宏觀要求的創意結合到TE的具體產品中。通過技術推動、市場拉動,TE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產品和解決方案,在確保業務實現穩健增長的同時,助力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

吳蓉則從運營和管理的角度分享了TE工業事業部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道。例如,TE工業事業部蘇州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嚴格踐行永續環保的承諾,納入了RO(反滲透)系統處理產線廢水,做到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工廠生產車間還采用自動燈光控制系統,節能節電,降低能耗。此外,熱能收集及循環利用系統,能夠將大型機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熱能有效收集起來,用到其他需要熱能的產線,起到非常好的節能節電效果。

在中國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力量推動這一進程。TE作為連接和傳感領域的全球行業技術企業,正以自身在專業領域的成就身體力行的踐行承諾,賦能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審核編輯(
王妍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

禹衡光學亮相北京機床展,以創新助力行業發展新篇章

從SCIMC架構到HyperRing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的革新

漢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為燃氣廠站構筑安全防線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