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AIMRS丨潘英章講稿摘要:六邊形突圍,自動化市場正觸底復蘇
2023年,出口遇冷、內需低迷、投資乏力,加之供應鏈分流和去庫存效應,我國制造業面臨多重挑戰,自動化+數字化市場陷入低谷。展望2024年,“否極”應“泰來”,隨著經濟環境逐漸回暖,我國自動化+數字化或將迎來真正的復蘇。
3月14日,2024中國自動化+數字化產業年會、第二十屆CAIMRS暨總裁圓桌論壇、第二十二屆自動化及智能化年度頒獎典禮在杭州成功舉辦。
工控網總裁潘英章發表了主題為“跨越低谷 向新突圍”的主題演講,并隆重揭曉了2024中國自動化+數字化品牌50強排行榜結果,以此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
一、市場回顧 2023年的自動化市場經歷了罕見的1%的負增長,這一數字雖然表面看來微小,但實際上對許多市場參與者而言,所感受到的負面影響遠超這個比例,表達出一種“幾何級”的失落感。 首先,市場參與者對增長感受存在差異。具體來說,產品市場的負增長達到2.2%,而服務市場卻實現了2.2%的正增長。盡管服務市場有所增長,但實際受益的主體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業,形成了明顯的反差。 其次,OEM市場與項目市場的不同體驗。項目市場近年來相對穩定,保持正增長,而代表自動化市場景氣度的OEM市場則出現了明顯的負增長,這種對比造成了市場參與者的普遍失落。 第三,對市場預期的誤判。去年初,普遍預期2023年市場將實現正增長,但實際情況卻是負增長,這種強烈的反差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感。 進一步分析市場走勢,整體從去年開始呈現持續下滑,僅在第四季度略有反彈,但仍未能擺脫負增長的局面。許多企業因此在去年第三季度開始就放棄了全年增長的目標,這種從樂觀預期到悲觀現實的轉變,加深了市場的整體失望情緒。 然而,如果回顧過去十幾年的市場走勢,會發現此次的負增長幅度實際上低于歷史上的其他幾次低谷。歷史經驗表明,每次市場低迷之后都會迎來明顯的反彈,因此,盡管當前情況不容樂觀,但對未來市場的前景仍然持有期待。 2023年對自動化市場而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明顯的去庫存活動。通過下圖可以觀察到,反映用戶采購意向的API指數高于代表供應商出貨量的ASI指數,這表明庫存量正在減少,處于去庫存的階段。特別是ACI指數,作為一個環比數據,從第二季度開始急劇下降,反映出市場參與者對于庫存減少有著明顯的感受。去年,市場上頻繁出現產品倒掛和渠道竄貨的現象,這進一步證明了自動化市場正在經歷一個典型的去庫存過程。 盡管面臨挑戰,制造業的升級和出海戰略為市場提供了新的動力。特別是在自動化領域,盡管短期內遭遇負增長,但長期來看,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以及全球市場的拓展,自動化行業預期將迎來新的增長機遇。 二、市場變化 行業變化方面,項目市場表現優于OEM市場。盡管項目市場在很多情況下被視為較為穩定的存量市場,但在經濟不景氣時,它幾乎成為市場的穩定器,而許多OEM市場卻經歷了明顯的下滑。這包括電子、新能源拉動的市場以及紡織機械、傳統機床等傳統OEM行業。然而,回顧過去12年的市場變化,電子設備行業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2%,顯示了電子設備行業,無論是由消費電子還是新能源行業拉動,均呈現出朝陽行業的特征,并且對未來持續看好。 此外,電子設備、包裝機械、醫療設備以及風電等行業,都體現出了新型生產力的趨勢,與此同時,電力、建材、造紙等傳統行業幾乎面臨存量市場,甚至可能是市場縮減的情況。這些變化展示了行業的動態調整和市場趨勢的轉變。 在產品方面,2023年市場變化顯著,部分體量較小且偏向項目型的非主流產品呈現增長,而一些體量較大、之前增長良好的明星產品則出現了明顯的負增長。包括通用及高端傳感器、熱門的通用運動控制產品等,在短期內體現出不同的市場參與感受。然而,長期回顧顯示,如機器視覺為代表的高端傳感器、分布式IO、PLC以及交換機等,這些產品更多地支撐了新興行業的發展,展現出與短期內感受不同的長期增長趨勢。 三、品牌格局 頭部穩定,中外平分秋色 2023年相比于2022年的數據顯示,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上升近2%,這一變化出人意料,尤其是考慮到之前預測本土品牌可能因為疫情特殊時期的供應優勢減弱或新能源市場的退潮而減緩增速。實際情況卻是2023年本土品牌的發展勢頭并未減緩,反而加劇。 2024年自動化及數字化市場的前50強品牌展示出,雖然排名前列的8個品牌基本保持穩定,但中后期品牌的排名變化較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都屬于50強,但因體量差異,頭部品牌的特征非常明顯。 頭部品牌由于其巨大的市場份額,使得其排名變化變得更為困難。在過去幾年中,僅有少數品牌如匯川和中控實現了顯著的躍升。而排名變化較大的通常是排名較后的品牌,因為它們的市場份額較小,波動性也更大。特別是機器人、OEM和IPC品牌呈現下降趨勢,而高端傳感器等品牌的排名則上升。 在國際與本土品牌的數量比較中,去年兩者持平,為25:25。今年本土品牌的數量已經略微超越國際品牌,達到26:24。此外,中歐美品牌的排名上升,部分原因是本土品牌快速進步以及歐美品牌在大型項目產品上的穩定表現,而日韓品牌在OEM市場的表現較弱。 四、預期市場回暖及“六邊形”突圍 宏觀經濟增長約5%,超出初期預期,為自動化市場正增長提供了依據。基于去年5%的宏觀增長和之前年份3%的基礎,預計消費、投資及出口等方面的增量將推動自動化市場增長。盡管存在正向動力,但市場增長率預測調整為1%至3%,反映了對市場復雜性的謹慎評估。制造業升級、出清、出海的進度,以及宏觀政策的刺激力度和節奏,是影響預測的主要因素。同時,對于新興產業的高度關注要求冷靜分析其實際落地情況。 在市場策略方面,重點不僅在于識別和挑戰困難,而且在于尋找機會和方向突圍。潘英章本次演講提出了“雙向、三維、六邊”的突圍策略,即“上、下”“新、舊”“內、外”。 上:上看政策,兩會后的政策聚焦包括新質生產力及設備與技術的更新改造。 設備與技術改造方面,國務院最新方案顯示,至2027年預計實現25%的增長,預計帶來8000億市場增量。該增長得到中央專項基金支持,標志重要發展方向。 特別國債連續發行預計持續三年以上,旨在精準資金支持大型項目。 下:針對下沉市場,必須采用用戶思維。雖然許多政策關注新的增長方向,下沉市場更多關注現有市場或通過渠道覆蓋的長尾市場,這里隱藏著眾多細分需求。例如,當前推廣的縣域經濟、縣級工業、農村灌溉和農機等,這些傳統被忽視的市場實際上蘊含增長機會。 制造業的出清是必然趨勢,許多中小制造企業將面臨挑戰。這些問題為自動化和數字化企業提供了機會。 新:提到新質生產力時,雖然官方對其有明確定義且覆蓋范圍廣泛,但目前因其熱度較高,仍需等待政府各級和各行業出臺具體的實施政策和資金指向。 明確的一點是,政府再次強調了AI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引擎,這為我們看到相關機會提供了依據,尤其是AI帶動的技術革新。對于自動化領域,一個機遇是將AI融入解決方案中,提升制造業服務,如系統優化、與機器人結合以及未來的人機交互等。 目前,"AI+"成為一個趨勢,不僅限于計算能力帶來的市場增量,還可能影響到包括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在內的所有產業,甚至推高電力需求。這預示著許多行業都將迎來未預期的增長機會。 同時,新的產業形態也值得關注,例如山東的氫能政策、廣東推動的低空經濟以及醫療設備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景氣度,都標志著新方向上的機遇。 舊:即使在轉向新興產業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傳統產業。正如2023年所顯示,服務市場已經開始優于產品市場。隨著許多傳統行業進入存量時代,對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這些行業從擴張產能過渡到運營階段,未來競爭的焦點將是運營效率,這為數字化改造和升級提供了機會。 此外,某些行業可能會經歷周期性的回歸。例如,如果消費電子產品經歷消費復蘇,那么3C電子行業也會隨之反彈。這意味著,隨著宏觀經濟的恢復,一些傳統產業也將出現反彈。 內:國內大循環戰略強調了國產品牌的重要性,其中官方強調的是供應鏈的安全。部分市場已經出現了國潮的品牌風氣,其實也為自動化領域帶來了新的機會。 另外,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想旨在優化物流體系等方面,通過減少重復建設,鼓勵各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要求對各地特有的產業特點和需求進行深入研究,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半導體芯片和航天軍工領域,作為供應鏈安全的關鍵部分,預示著國內品牌在這些領域可能擁有更大的優勢。 外:制造業的轉變從出口向“出海”擴展,意味著自動化的發展也將遵循這一趨勢。這個過程不僅包括產品和設備的出口,而且擴展到工廠供應鏈以及品牌和服務的國際化。這不僅為國內品牌提供了機會,國際品牌同樣可以從中受益。 五、市場調查: 2024年預期同比持平 首先,產品競爭力被公認為是最顯著的因素,這暗示當前市場的主要焦點并非用戶需求,而是行業內部的競爭,反映出2023年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其次,宏觀經濟狀況也被提及,盡管近年來宏觀經濟可能存在壓力,但最近的情況似乎相對樂觀,沒有成為主要的限制因素。 對2024年的預期,大多數參與者預計市場情況將與今年持平,表明普遍缺乏樂觀情緒。然而,總體來看,對市場有輕微正面預期的比例略高于看衰的比例,暗示行業普遍認為市場可能已經觸底并開始反彈。需求方面,即用戶端的預測相比供應端要更加樂觀,更多人預計將會看到同比增長,并且愿意增加投入,展現出對未來的積極期待。 不過,對于市場是否能完全復蘇仍存在疑問。多數人將完全復蘇的期待放在了2025年,顯示對2024年市場恢復的謹慎態度。 六、面對確定性,尋找可能性 在分析當前市場狀況時,采取新的視角是至關重要的。去年提出的觀點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現在,已經明確了幾個關鍵的確定性因素。 首先,可以確認市場已經觸達階段性的底部。 其次,去庫存周期也接近結束,預計這一過程將持續到第一季度末,甚至可能延伸至第二季度。 第三,經濟正面跡象已經開始顯現。宏觀經濟的積極信號,加上一、二月份的宏觀數據顯示出口和消費已經開始回暖,這些都為市場帶來了確定性。 因此,今年的核心信息是,在面對這些確定性時,應積極尋找所有可能的向上機會。尋找這些可能性的必要性在于,盡管道路可能不易且市場信心及預期可能并不那么樂觀,但要想成功越過當前的低谷,就必須主動探索所有可能的上升機會。

提交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
智能工控+存儲-星火存儲打造智慧存儲,助力產業創新
智能工控+存儲-金勝電子煥新品牌助力國產工控市場
應對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電力挑戰
?Saab UK 為深海勘探實現創新,降低潛水員及環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