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公告

>

慕尼黑專訪——凱普林:從追趕者到風向標

慕尼黑專訪——凱普林:從追趕者到風向標

2025/3/20 9:36:37

隨著新能源、電子半導體等產業爆發式增長,銅、金、鋁等高反射金屬的精密焊接需求激增。傳統紅外激光因材料吸收率不足,面臨能量利用率低、焊縫氣孔多、加工速度慢等痛點。而藍光激光對銅的吸收率較高,催生了高反材料加工的技術革命。

作為國內半導體激光領域的“老兵”,凱普林如何以藍光技術打破高反材料加工瓶頸?國產替代進程下,企業如何構建全球競爭力?維科網·激光與凱普林半導體事業部輪值總經理郎超展開深度對話。

20余載技術積淀:從追趕者到風向標

自2003年成立以來,凱普林已在激光領域深耕超20年。作為國內最早實現半導體激光器批量化生產的企業之一,其產品線覆蓋從紫外到紅外的全光譜領域,并在泵浦源、醫療健康、照明檢測等光源應用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全球光電行業風向標之一的慕尼黑光博會,向來是尖端技術交鋒的舞臺。展會現場,凱普林半導體事業部攜藍光系列新品強勢亮相,其展臺前人頭攢動。郎超坦言:“慕尼黑光博會是凱普林向全球展示實力的重要窗口,我們已連續參展20年。”從最初聚焦國內市場,到如今輻射歐美日韓,凱普林見證了中國激光產業從默默耕耘到自主創新影響世界的蛻變。

此次展會,凱普林重點推出藍光半導體激光器系列產品,其中,采用單管芯片技術的1000W200μm藍光激光器引發行業矚目。該產品采用先進光學設計,功率高,纖芯設計為200μm,亮度高,在加工銅材料時優勢明顯。

凱普林1000W200μm藍光激光器

“我們通過多單管光纖耦合技術實現的千瓦級藍光產品,具有光譜窄、輸出纖芯小等特點,在加工應用中焊接熱影響區更小,精度提升顯著。”郎超強調,這一突破將藍光應用從科研推向規模化工業場景,尤其在銅端子焊接、3D打印等領域潛力巨大。

自2018年首次推出工業級藍光半導體激光器以來,凱普林藍光產品經過多次迭代升級。標準產品功率范圍涵蓋10W至2000W,產品結構包含窗口輸出,光纖耦合輸出,可以提供激光器模塊以及系統。今年,凱普林進一步提升了各功率的亮度指標,為終端應用提供了更多光源產品。

image.png

藍光突圍:技術迭代背后的“中國式創新”

藍光半導體激光器因對銅、金等高反材料的吸收率較紅外激光提升數倍,被視為精密加工的新引擎。然而在早期,高功率藍光技術長期被德國Laserline、日本Nichia等企業壟斷。凱普林如何破局?

“技術突破的驅動力,某種程度上源于國內市場的‘卷’。”郎超直言,激烈的行業競爭倒逼企業加速技術迭代。以藍光產品為例,凱普林自2017年在美國展會上觀察到藍光激光器在銅箔焊接和銅粉3D打印的應用案例,并由此啟動技術開發,經歷多年打磨,實現從“實驗室樣品”到“工業級產品”的跨越。目前,凱普林藍光系列產品已在動力電池極耳焊接、3D打印銅/貴金屬粉末熔覆、汽車工業高反材料復合焊等場景中展現優異性能。

面對國內外廠商競逐,郎超保持開放態度:“更多玩家入局,意味著市場教育成本降低,產品應用市場更加廣闊。凱普林的優勢在于對應用場景的深度理解,可以為不同終端應用提供契合的光源產品。”

針對激光領域國產替代的快速發展,郎超將這一成果歸因于產業鏈的協同進化:“從芯片、透鏡到熱沉,國內供應商已能比肩國際水平。我們與上下游伙伴形成‘技術共生’關系,用國產材料反哺產品創新,再用市場需求推動產業鏈升級。”

然而,與國際巨頭相比,國產藍光技術仍存差距。對此,凱普林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自主研發高功率、高亮度藍光激光器,縮小性能差距;另一方面聯合國內鏡頭廠商開發定制化光學系統,構建本土化解決方案生態。

image.png

未來戰略:從技術紅利到生態紅利

面對AI技術對激光行業的滲透,郎超認為:“AI將重塑激光器設計邏輯。未來,參數優化、工藝數據庫構建將更依賴算法,但這需要海量應用數據支撐。”凱普林計劃在藍光領域開放部分工藝接口,與設備商共建智能焊接生態。

全球化布局亦是關鍵一環。目前,凱普林產品已進入北美、歐洲、日韓等高端市場, “國際競爭拼的不只是性價比,更是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郎超透露,公司正加速在海外設立技術服務中心,以“本地化服務+定制化開發”深化全球合作。

結語:長期主義的勝利

從打破壟斷到引領創新,凱普林的藍光突圍之路印證了技術深耕的價值。郎超用“馬拉松思維”概括企業戰略:“激光行業沒有捷徑,國產化替代是起點,真正的終局在于用持續創新定義行業標準。”在光博會耀眼的展臺燈光下,凱普林的藍光激光器正悄然改寫高反材料加工的全球版圖。這場技術馬拉松的下一個里程碑,或許已近在眼前。


審核編輯(
黃莉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Microgate 的自適應光學技術在深空探索中大顯身手

從標準到實踐,多維解碼魏德米勒引領直流微網新變革

研華雙新品斬獲iF設計大獎,軟硬整合展現創新實力

派拓網絡:應對混合辦公面臨的現實問題, 創造安全、連貫的工作體驗

為什么碳化硅Cascode JFET 可以輕松實現硅到碳化硅的過渡?